荊楚網-湖北日報 商務部和海關總署上月聯合發布的2007年44號公告,今日正式實施。該公告對國家加工貿易政策進行了重大調整,主要特點是對沿海地區加工貿易限製增多,使其企業成本提高,某種程度上“逼”著沿海產業內移。 當湖北奮力尋求在中部率先崛起,張開雙臂迎接產業轉移之時,加工貿易的新政,給我省送來了一個絕好機遇。 新政下的產業轉移熱潮 加工貿易新政策中,新增了1853個限製類商品,加上今年前發布的394個,限製類商品達到2247個。 對於這些類別的加工貿易業務,東部地區的A、B類企業(按誠信等級劃分)於23日起開始實行“保證金台賬實轉”製,即將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綜合稅率的50%的資金,打入指定銀行賬戶,進行“實轉”。據了解,此前一直為“空轉”運行,企業不需要把“真金白銀”放在賬戶“蹲點”。 此外,以前未受理上述限製類業務或新設立的企業,再不允許開展這些業務。 新政對中西部企業,則優待得多。44號公告規定,中西部的A、B類企業,無論新舊,均可從事限製類商品的加工貿易業務,且繼續享受“保證金台賬空轉”優惠。 新政策對加工貿易區域布局的調控意圖明顯。 新政策下,東部沿海企業從事加工貿易的財務成本驟增,為降低成本,保住利潤,許多企業醞釀將產業向內地轉移。據統計,該政策公布以來,僅珠三角地區有內移意向的企業就達2萬多家。 一條加速工業化的有效途徑 加工貿易的顯著特征為:兩頭在外,大進大出。關於加工貿易該不該大力倡導的爭論,一直沒有停止過。 反對的聲音認為,加工貿易的原料和市場都在境外,產業對本土經濟發展貢獻不大。 也有專家認為,加工貿易不受國內自然資源和市場容量的限製,且其體現的國際分工,是一種產業或公司的貿易,發生國際貿易摩擦的概率很低。加工貿易的稅收政策是不征不退,比一般貿易優惠,退稅政策的調整對它的影響也不大。 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所所長張燕生說,加工貿易大進大出的特點,有利於迅速擴大本地製造業規模,提升製造業水平。 東亞“四小龍”及我國沿海地區的發展實踐證明,加工貿易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,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加速工業化的一條有效途徑。 我國沿海地區1981年的加工貿易額為25億美元,到2006年達到8300億美元,一大批新產品和新技術通過加工貿易進入我國。沿海地區用不到30年時間,走完了西方國家上百年的工業化曆程。 湖北的機會 加工貿易向內地轉移,由於空間距離和通關條件等差別,中部可能受益更多,湖北大有可為。 省商務廳廳長尹漢寧表示,雖然與湖南、江西等中部省份相比,湖北離沿海的空間距離相對較遠,但我省進出口貨物的區域轉運中心地位,正在逐步確立。2005年,全省進出口貨運量為305萬噸,去年700萬噸,今年1-7月就超過了1000萬噸。 而且,湖北的產業和科教優勢,對客商很具吸引力。尹漢寧認為,富士康、冠捷等從事加工貿易的巨頭選擇武漢,就充分說明了這點。 從產業背景看,我省的紡織工業、金屬粗加工、塑料製品等產業,具有良好基礎和發展潛力,足以與加工貿易配套。 承接沿海產業轉移,湖北有條件把自己打造成最佳承接地。 心動不如行動 正如一位省領導所言,與其當薑太公,坐等魚上鉤,不如振奮精神,盡早行動,搶占先機。 為了抓住這次千載難逢的機會,22日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擴大開放工作座談會,進行了動員部署。 目前,省商務部門已成立6個定向服務組,近期奔赴廣東、江蘇、上海、山東、浙江、 等省招商,邀請沿海企業來我省考察,提供信息和聯絡服務工作。我省還擬從市州商務部門和開發區抽調幹部,到沿海開發區掛職,實行駐點招商。 資金扶持方麵,我省將從中部外貿發展和中小企業市場開拓資金中,拿出5000萬元,支持市縣承接加工貿易轉移。同時,引導我省從事加工貿易的C類企業提檔升級,從而具備從事限製類業務的條件。 我省還將進一步加快“大通關”建設步伐,提高通關效率和貨物集散能力,為加工貿易發展營造良好平台。 |
首頁 » 單一窗口 »
行業縱橫
加工貿易新政帶來重大利好
- 上一篇:加工貿易型企業高度關注“44號文”
- 下一篇:四大問題催生加工貿易限製類商品目錄